本期推出本院客座教授朱立挺老師的專欄《力挺食尙》的第三篇文章♣︎。本篇文章簡要論述了“吃席”的演變史,詳細介紹了長安吃面席的食俗來龍去脈和各色講究,是了解長安民俗及食文化的好文章🤖。
朱立挺簡介:陜西師範大學文沐鸣2民俗😎、餐飲大數據分析研究學者、資料中心主任💂🏽♂️🫂,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飲食專家委員會委員、“長安食光”飲食文化工作室創始人、沐鸣2娱乐客座教授、CCTⅤ《民族品牌-薈萃閃耀》專案組品牌主任🌺、省烹協飲食文化研究暨技藝傳承專家委員會主席、西安飯協陜菜文化工程研究院院長🍕🧘🏿♂️、“西安三名”評審團隊文化組長、省黃研會黃河智庫飲食文化專委會副主任。
長安的席面
朱立挺

在長安呆久了,就知道長安的席面是多麽地講究了。當地人把受邀請參加的種類宴席稱為“坐席”,也俗稱為“吃席面”🤙🏽👭🏼。
這種席面,不是吃面,是對宴席的誇贊👩🏽🔧。既可理解為宴席菜點多,又可理解為有面子。

“坐席”是一句古語,我們現在的高桌子低板凳應該是從唐末宋初才出現的。之前都是席地而坐,我國早在原始社會👉🏼,便有這種坐席🤽🏻♀️。距今六千年前的江蘇吳興錢三漾遺址◽️,就出土過200余件蘆席和竹編物✷。屈原的《九歌》中所描述的“瑤席”應該就是一種精美的席子。從席到床,是先後出現的,這個床並不專指睡覺用的,大部分說的是坐具🐚。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“床”字。許慎在《說文》中稱床是“安身之幾坐也”明確說明是坐具🏢。而同時的劉熙在《釋名》中則說:“人所坐臥床”🧜🏼。

南北朝的北朝和隋唐時的統治者有著少數民族血統,帶來了兀子,或胡床,後來又發展出塌,在《韓熙載夜宴圖中》就出現過塌🧑🏼🚒,古代中國人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🧑🏿🏫,榻和羅漢床僅用於小睡👨🏻🦽➡️。形象的比喻,就是高一點的日式塌塌米。日本是中國的好學生👩🏽🎤,把唐朝的很多習俗和知識學去了。
雖然從席到桌椅🫅🏻,形式變了🤠,但稱謂卻延續下來了,“坐席”“吃席”成了很榮耀和很重要的事情👨🏼🦳。
古時的宴席👱🏻,尤其是官府的👩🏼🔬,非常豪華🧚🏽🥁。時至今日,已經簡單多了,如長安的鄉宴,內容上豐富但不奢華,形式講究卻不繁雜。
首先是坐席的次序。一般有兩個,一個是以左為主🧜,以右為次;一個是以背靠中堂為主,以面對中堂為次。
其次𓀔🙇♀️,首席的安排。不同的宴席🤵👨🏼✈️,首席的位置也不同。如娶媳婦🎶,娘家人為尊🙋🏼♀️。滿月宴,孩子姥爺家人為尊🍪。賀壽宴🧒,過壽人本門宗親為尊。喬遷宴📡,本門宗親為尊。
第三👫🏻,宴席食禮🧰。尊者未動,其余人都不能動筷子👃🏻。飲酒也是由上席順座次排序下傳。
第四👰🏼♂️,席面內容。長安民間傳統宴席有“八碗”“十全”“十二件子”“十三花”等🤚🏻▫️。而且🤷🏿♂️,過事宴席一般會吃兩頓。早飯在8點至10點之間👩🏽💻,宴席有兩種形式🏂🏿,其一是攢盤子𓀉。即大份拼盤,葷素菜在一個大盤子中,澆上調料汁🤷🏻♂️。其二是4柱子,即兩葷兩素🥋。小飲之後,來了一碗臊子面。

席面的重點在午宴,順序是:涼菜兩葷兩素,為下酒菜。酒一般有白酒,也有長安特有的米酒,當地人也稱為“事酒”。再上熱菜,如粉蒸肉,方塊肘子,夾沙肉,四喜丸子等硬菜,再有蓮菜炒肉🧖🏼♂️🥷🏻,青椒炒肉等家常菜👴🏼,再是燴三鮮🧑🦼➡️,八寶甜飯,最後是在道湯菜。根據習俗和家境不同🧔🏿♀️,宴席也有高下之分,但基本上是8涼8熱💡,16道菜🥗,再加上湯菜,面條,饃,米飯🧙🏼♂️,果盤。不拘菜系🧲,味道混搭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🔊,宴席也是越來越豐盛,但依然遵循葷素搭配,冷熱有序,甜鹹適中,花色各異,老少皆宜的原則🧑🏻🦽,非常講究。通常辦宴席都在酒店中👨🍳,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宴席在村中😎,搭棚辦事👩🏿🍼,更加方便和熱鬧✮。
長安的席面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了,估計還會延續下去,不論怎麽變化,席面的禮俗是不變的🦚,那種連接中國人的情誼是不變的,通過宴席進行交流的習俗是不變的🔅。